2021 年记
封面摄于 2021.10.12,北京故宫
前序
2021 年,是我告别校园生活的第一年。听过形形色色的人描述自己离开校园后的日子,但只有当亲自抵达了这个阶段,才会知道走入社会的自己会有着什么样的体验,于是人生的阶段感油然而生。
想起小的时候曾经连续写过半个月的日记,但最终因为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内容而逐渐放弃。但当我偶然一次闲逛进入了一个外国人的博客,看到了他所写下的长达数年的连续日记。虽然每天的日记大都只有一两行,也不由得小小地震撼了一下,甚至冒出了「如果我当初也有一直坚持写日记就好了」的念头。
但是我真的适合写日记么?
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在大学实习的过程中,我尝试坚持写了几个月的「工作日记」。虽然每天工作的内容都不太一样,但写得多了,其实也基本就是那样。偶尔翻开来看还能想起当时的每一个心情,但并没有值得怀念的感觉,只有一个「哦」字在脑海里盘旋。
透过这几个月的「工作日记」,反而让我更加切实地意识到工作的枯燥。
毕竟平凡才是我们的日常。
日记失败了,但想要记录的念头仍然没有完全被放弃。我意识到坚持每日日记或许十分浪漫,但总会被枯燥装满;而我想要记录的,或许是更高维度的东西。
曾经见到有人在网络上分享工作经验,大意如下:
善于总结是一个好习惯。不一定需要每日总结自己干了什么,但一定要有这样一个不断回顾的过程,可以是一个星期一次、两个星期一次、甚至是一个月一次。通过回顾总结,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做得足够还是不够多,以及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我想日记也是如此。每天发生的事情确实太过琐碎,但如果把时间拉长,或许记录的心情又会是截然不同的。不过就算拉长时间到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都仍然让我感觉会无聊,于是索性想着:「要不来每年一篇年度总结吧。」
做点什么事情总是需要一个理由,或者说,一个契机。站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忽然想要怀念些什么。这篇前序就是一段给自己写年度总结找理由的心路历程。
阶段感
前序里提到了好几次这个词,说是「人生的阶段感」,但其实也没有在一下子就发觉现在与过往的日常大不相同了,而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反反复复地意识到有些东西确实回不去了,能做的事情只有继续往下走。
回看上学的日子:小学毕业了,按分配升上初中;初中毕业了,还有高中;高中毕业了,还要读大学。这些过程中虽然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义务教育到头了初中得好好读书考个好高中、高中开始和同学一起住宿了、大学得学着自己学会规划管理时间了。但这些日子里总归还是上着课、读着书、管着家里要生活费,跟一群同学通过缘分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大部分又回归陌生。
所以离开学校后,这个生态就宣告结束了。而越来越多的不同,正不断重复着这个事实。
作为社畜,最大的不同自然是要开始打工了。
每日按时上下班,通过工作获取报酬,接触的人事物大相径庭,学习的东西更不一样。不过因为在 2020 年做过半年的实习,所以 2021 年毕业入职以后也没有一开始的那种因为初入职场不懂规矩而无所适从的感觉了。而且因为编程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即便是作为新人有很多要学的东西,心情也比在读大学时应付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们要好得多。
开始上班后,很快就会感慨经济独立真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拥有经济收入」对于一个人来说真可谓意义非凡。不论工资多少,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会比以前父母给的零花钱(生活费)要多得多,于是终于可以不用在喜欢的心情与拮据的钱包之间过多纠结,花钱变成了更加在意是否开心而不是价格高低的事情。当然相对的,更多的事情都得由自己来为自己负责了,大城市的房租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年轻人的第一笔不小的日常支出。
不过对我来说,从小到大养成的消费习惯倒是基本没有改变,所以基本上除了买点喜欢的东西不再拘束以外,并没有刻意消费的欲望,于是交完房租以外大部分还是会存起来,顺便学着理财。
此外,个人感觉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往的一个总结。
「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过好自己的一生」就是我最朴素的想法,而我希望尽可能快、尽可能好地去实现它,为此尽可能早地认清自己该怎么做是有必要的。「读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很功利,但从结果而言,这也是大部分人兜兜转转后的归宿。而在这 16 年的读书日子得到了总结之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顺利完成演出、看着帷幕逐渐落下的安定感。接下来的日子又将作为一个新手,开始积累自己的经验。
社交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同事都很年轻、友善、正直,不过因为年纪或多或少都比我大,所以自然比我更成熟,平时聊的话题也贴近生活许多:炒股、买房、找对象、养娃,与在学校里的同龄人打交道的感觉是不太相同的。
原谅我从小到大聊天很多时候都是朋友帮我找话题而不自知,只是擅长接话但完全不会找话题。于是当我想要尝试练习与人聊天时,才发现「会找话题」也是一门本事,不少人一直做得很好,我却很少发觉这回事。
意识到这点后,我开始注意到聊天中哪些是因为分享欲而产生的话题,哪些是因为社交需要而找到的话题。分享欲很正常,我们总会因为下意识地想要分享一些事情而产生交流。但凭空产生的话题又不相同了,起码对我来说,这是需要练习才能够在聊天时自然想到的东西,而我在这方面属实苦手。
但我不会觉得「找话题聊天」这个行为刻意,反而会感到自己正在被对方所重视,毕竟一般人不会在不愿意与对方聊天的时候,还花心思找话题。
毕业,同学各奔东西以后,失去现实生活交集的接下来就很容易失去联系。哪怕是之前聊的很来的朋友,但缺少联系越久,对对方的生活就越缺少认知,于是话题就更少了,如果不着边际的聊天就又显得有点突兀,以至于最后有点怀念又好像无话可聊。
好在有即便生活中很少能见面、但仍然主动聊天的朋友,让关系并没有变得如此生疏。这让我意识到其实如果真的看重对方,想要继续维护感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麻烦。只要常联系,就可以越走越远。
感谢所有愿意主动聊天的朋友,愿以后我也能够稍微成熟一点,珍惜更多的眼前人。
人的性格大抵还是以天生的性格作为底子罢。经过幼儿阶段以后,主要的性格方向就已经定下了,然后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受到各种影响而逐渐特化成更加具体的形状。
我自认自己是内向性格开局,好在待人友善,也有不少朋友相伴,成长还算安稳,没有产生出什么乖僻的性格来。但内向性格在很多时候总是吃亏的,也容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于是改变性格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在尝试的事情。当然如今仍然是个呆瓜,只是在尝试走出舒适区很多次后,社交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了,对比儿时的自己,也算改变不少。
精神状态
高中老师曾引辛弃疾的词吐槽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无力反驳,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少年的阶段,无法想象成年人的压力。
不过就目前来看,初高中才是我目前经历过的人生中情绪最复杂的时间段,而现在没有了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后,或许正是比较轻松的一段日子,哪怕不一定能持续很久。虽然当然目前还有社交、工作、考核等等的其他压力,但总之也是些比较实实在在的事情。
那么在这个阶段,「我该怎么去度过」是我想给自己留下的一个问题。
我的初步想法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可能是工作节奏快、网络娱乐信息流零碎化,我对我自己比较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自己比以前要浮躁得多。
以前的我可以连续几年坚持一个爱好,有空的时候就反复练习。但后来越来越短,现在更是对很多放以前会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都只是想想而已,失去接触的勇气。
平时天天羡慕大佬画画怎么这么会,可恨自己一点都不会画,但想学的念头总是被摸鱼的念头所盖下去。而且,画画在众多爱好里属于更是需要大量练习的那一类,学习曲线非常平缓,即便是一副简单又好看的画背后很可能也是数年的练习积累出来的经验,抱着吊儿郎当的态度是学不好的。
或许这也是小孩子的兴趣班这么多的原因之一吧。了解的东西越少、人际关系越单纯、时间越多、越感兴趣,越容易沉下心去做一件事情。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因为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而产生的安定感,让我在上班的这几个月里有点躺平。毕竟新的目标还得在接下来的日子去重新定义,没有明确目标总会让人缺少自驱力。不论是继续提升技术也好、培养爱好也好、尝试新事物也好,还望来年不要继续随意消磨时间,尽快调整好自己,到达自己想要的状态。
尾
因为是毕业年,2021 年经历的变化很大,不过又随着时间逐渐安定下来。
2021 年得到了很多第一次的体验,第一次当主持、第一次租房、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感受北方的气候。
2021 年搭好了自己的博客,开始写点可能会被以后认为是黑历史的东西。
2021 年虽然出去租房了,但还是合租,没能实现独自居住的愿望。
2021 年,感觉自己又老了一点,自愈能力和以前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了。自从 4 月份不小心把耳道抓破皮后,就算已经痊愈了仍然一戴耳机就发炎,让我退了耳机的坑。
2021 年粗略估计完整看完了 40 多部动画,最喜欢的作品是《Sonny Boy》。
2021 年的疫情还没结束,偶尔幻想的独自旅游计划总是因此打退堂鼓。
2019 年过年剪掉的长头发,2021 年又逐渐留起来了。
在脱离单身之前,希望还能多多享受一下单身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