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image

2024 年记

2024 年记

封面摄于 2024.03.29,腾讯滨海大厦北塔 37 楼电梯厅

序 · 反思

与往年不同的是,2024 年年初以来,我陆续记录了大大小小的非日常的事情、以及偶尔冒出的所思所想,好似时刻都在准备着年底总结的原料。

但实际上,真到了准备开始写本篇年记的时候,又开始感觉到一阵恍惚——

这些生活的细节确实是我用心去参与的,我遵循着我信奉的想法在体验我的生活;但在大方向上,我又有点彷徨:我似乎没法认同,按现状如此下去,自己的生活状态终将往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方向上发展。


我想 2024 年,我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但回头来看,我发现我的各种选择,都忘记了尝试缓解我一直以来的苦恼——我内心的「To Do List」仍然在变长。

一直以来,每当我有了想做的事情或者想要的东西,为了避免三分钟热度,我会用各种方式先记着,然后挂起这个想法,等待时间来检验它的必要性。

这个方法帮助我在「减少欲望」这件事上有着很大的作用。假如随着时间过去,我仍然对其抱有念想,那么我相信我能够长久地喜欢它;否则,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偶然的情感波动而已。

然而,对于我真心想要的东西,如果只是金钱消费,那是非常简单的——毕竟花钱谁不会?但对于需要消费时间的事物而言,我就显得非常难以下手了。毕竟,我还不能够把一天掰成三十个小时来用。

于是乎,一件件已经历过时间检验的事物被累积到我的 To Do List 之中,但却久久也不见有事物能被从中取出。


或许在有些总处于无聊状态的人看来,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寻找新的有意思的事情。然而,这其实只是生活状态的两种极端。引用叔本华所言——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会无聊。

我想我如今的状态就像是被一侧不断垒高的钟摆、迟迟得不到幻想中的下落。

尽管下落所产生的摇摆可能是会使人的情绪反复遭受扰动,但我想,人生应该还是需要由这样大大小小的摇摆所组成,否则便难以避免情绪上的压抑。

但是,尽管有很多事物我迟迟得不到满足,对于 2024 年而言,我觉得我也有认真地遵从着我喜欢的方式在生活,不断完善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让我的内心感到充实,我其实已经比过去更加喜欢自己。

在「解决 To Do List」这件事情上不太满意,或许这是一种贪婪的体现。


工作上

01 · 润!

在 2024 年底,我真的如 2023 年底所想的那般,跳槽了,但心路历程则比想象中的还曲折许多。(详见《增加人生的「方差」》)

尽管我在 10 月底就已经面完所有面试,但为了避开因考核季转岗而给原部门背低绩效的风险,最终我推迟到了 24 年底才正式发起流程,并于 25 年初前往广州。

面对各个方面被重新打破的平衡,这次我又得从头开始一点点地建立秩序。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我也有些庆幸——对于职业发展选择的内耗可以继续往后推迟了。

02 · 一些发散的想法

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几段时间经常需要加班。尽管时间紧迫,但由于这些项目的代码实现大部分是由我所主导的,我得以有机会尝试许多新的想法和技术。虽然很忙,但是每当我写出某些精巧的代码、或验证了某种编程哲学理念时,便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心泛起一股高级的快乐感受,以至于会忘记当前是无偿加班的时间。想必这已然是进入了宝贵的心流状态。

这种沉浸感在重构代码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代码重构表面上是优化代码结构,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重新构建秩序的过程。对于一个喜欢整理东西的人而言,这种构建秩序的过程本身就能带来持续的满足感。正因为这份情感的相通,我愈发地相信透过一份代码的种种细节,某种程度上可以感受到其作者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对于工作而言,在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枯燥的重复性任务。在这些时刻,我总喜欢主动寻找一些「微小的意义」。比如,在每次完成需求的过程中,我会想着尝试引入一些新的想法或技术,这样即使任务本身是重复的,对我个人而言也仍然有所收获。这种习惯创造出了新的价值与意义,让枯燥工作的意义变得不仅仅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那样单薄。

其实令人厌烦的一直以来都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在工作本职内容之外的、影响我们专注于心流的其他事情。倘若有一份只需要专心干活的工作、以及一份可能会遭受精神内耗的工作,即使前者的工作时间更长一点,我也会坚定的选择前者。

03 · 被破坏的专注力

近些时候,我偶尔会反思自己这些年的专注力为何逐渐不如以前。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外,忽然有一瞬间,我惊讶地察觉当前这份工作的协作模式也正在破坏我的专注力。

一直以来,对于即时通讯软件而言,我的习惯是不开消息的气泡弹窗、并屏蔽所有不重点关注的群聊的消息提醒,不立即处理的事情先标记为未读或者置顶,以便于当下进行连贯的工作。

理论上,我可以主动地选择注意力在当前的工作上,或者转移到消息回复中;但实践下来,我总会每隔几分钟就突然不自觉地想起消息的事情,于是便需要检查一下通知栏里是否存在着未读消息的数字。尽管这可能只是眼镜瞟一眼图标的事情,但「忽然想起这件事」的这一行为频繁地打断着我的注意力,从而一定程度上破坏着我保持专注的能力。

我见过个别极端的人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选择每天仅在指定的时间段统一处理消息;代价便是他人若有紧急事情时,总是需要直接电话才能联系上。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影响与其他同事的协作效率,并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好的工作模式,起码并不符合我的习惯。

经过一番思索,我悲观地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后,我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专注力。在未来,我想有意识地做一些不同的尝试,看看能否在除了最激进的「放弃工作」这一方式以外,寻找将这种影响降得更低的方法。


学习上

01 · 降噪

虽然在《思考的消失》一文中,我反省了无意义信息流所造成的各种浮躁的问题;但即使是这样,在今年的很多时候,即便意识到了这个现象正在发生,我仍然难以直接从中打断,只是因为理解了问题的根源,我变得可以从中只获取放松的情绪、而不再产生空虚与焦虑。

或许,粗暴地、反人性地克制这类欲望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降噪的办法。长文、长视频、播客都是比较好的减少浮躁、沉下心学习的媒介形态。用沉稳的长内容更多地代替零碎浮躁的短内容,继续奉行长期主义、培养获取心流的能力,值得接下来去有意识地尝试实践。

02 · 有序

在面对繁杂无序的内容信息流时,「稍后再看」是一个简单轻量却又十分巧妙的好功能。

当我在查找资料时看到感兴趣但无关的短内容,我可以将其先存到稍后再看中,而不影响手头上的事情;当我看到深度好内容、但并没有合适的环境条件时,加入稍后再看的列表里,我得以在时间宽松时可以消费到已经挑选好的高质量长内容。

「稍后再看」允许用户即使身处被算法推荐所裹挟的互联网大环境下,仍然保留能够自己决定何时阅读何种内容的权力。

哔哩哔哩的「添加至稍后再看」功能截图?size=small

03 · 坚持

从 2024 年 4 月份开始,我开始尝试使用多邻国 APP 学习日语。一方面期望减少长期以来在碎片时间里对无意义信息流的路径依赖;另外一方面,也期望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通过一种长时间的坚持行为,去向自己佐证自己拥有能够坚持长期主义的能力。

多邻国签到 250 天?size=small

于 2024.12.20

实践下来的结果嘛,先说日语学习本身,光靠每天几分钟的学习,其实有点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进步的速度越来越缓慢;而对于所谓的坚持长期主义的佐证,也总觉得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或许换个角度思考,这其实就是一种长期主义的体现:即便一天、一星期、一个月的坚持下来,相比过去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倘若相信最终目标的正确性,于是便不再在意短期的收益。

可能积少成多、终有成果,但这并不需要当下的我们来关心。我们所要关注的,其实只需要有「坚持」本身;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再多点耐心。

04 · AI

2024 年的 AI 工具显然已经足够成为协助工作的助手,而且它还在不断发展中。

虽然我并没有在其中投入多少精力捣鼓研究,但就是一些日常的使用上,免费的 Codeium 自动补全功能就非常实用;遇到比较独立的问题都基本可以找 Claude、ChatGPT 解决,在这些特定场景里极大地提升我的效率。

此外,Kimi 也多次帮助我处理家里处理一些事务,比如生成合同、阅读合同、解释不清楚的名词概念、简历整理等;至于诸如 Cursor 这类更加深入的 AI 编程工具,则仅仅做过试用而还没有实际融入到工作流中。

在编写本年记的过程中,DeepSeek R1 大模型再一次成为新年之际的热搜。简单体验下来,感叹该领域的发展速度仍然保持神速。其实只要将我日常写下的只言片语汇总起来丢入对话中,便可以得到一篇看似像模像样的年度总结,只不过这样就变成了 AI 的总结而非我的总结,这样的方式会大量削去文章存在的意义,所以我充其量可以参考分类组织文字的思路,而还不能允许 AI 去代替我进行文字的表达。

就 2024 年来看,仍然有很多人还并没有在日常中使用 AI 工具的习惯,没有墙的 DeepSeek 或许会成为他们入门的一个契机(虽然但是「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相信在未来这仍然是一片蓝海,专门挤出一些时间去捣鼓这些东西一定是值得的。


生活上

🇭🇰 即兴出行

5 月份经过一连串的加班顺利支持一个工作项目的上线后,我忽然来了兴致,不做周全计划便一个人前往香港办银行卡、逛街。那两天可能是整年的琐碎日常里最富有激情的日子,直到现在,我也仍然对当时的那份情绪感到怀念。

香港巴士?size=large

引申阅读:HK 即兴一日游

🫙 苏打水

自大学第一次接触苏打水后,我便喜欢上苏打水的清澈感。但一直以来,我对于苏打水并没有特别喜欢的牌子,主要是感觉口感还行的牌子,价格往往都并不便宜。

而今年在美团买东西的时候,偶然因为打折而购买了几瓶三麟苏打水,发现它的气非常足、味道不涩,口味很合适的同时价格还非常便宜(约 1.7 元 / 335 ML),于是马上买了一箱,实现苏打水自由 👍

一箱三麟苏打水

并非广告()

🖥 新电脑

因为放在家里给父母使用的电脑临时快要寿终正寝了,我赶忙做攻略,趁着双十一组了一台新的 ITX 机子给自己用,然后把自己的旧电脑退居二线回家继续服役。

新电脑的配置表一览:

类别 型号 来源 价格
机箱 Rider R2 5.0 淘宝 494
主板 技嘉 b650i 迷你雕 淘宝 2351
CPU AMD R5 7500F 淘宝 包含在上面
显卡 技嘉 RTX4060Ti 风魔 OC v1 16g 淘宝 3201
内存条 科赋 雷霆 DDR5 16g 6000Mhz *2 淘宝 632
硬盘 致态 TiPlus5000 2TB PCI-E3 利旧 647
散热 利民 SI100 BLACK 闲鱼 120
└─ 利民 AM5 单塔扣具 淘宝 12
电源 驿晨宇玄武 650SFX 淘宝 352
└─ 显卡电源转向头 淘宝 18
风扇 联力 积木风扇四代 TL120 LCD 黑 淘宝 284
├─ 联力 积木风扇四代控制器 闲鱼 160
└─ FrostWind 8cm 风扇 *2 + 一分二线 淘宝 31

主机成品照?size=large

因为这套机子方案有一个带 LCD 屏幕的风扇,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前些日子刚看完的探讨互联网问题的实验性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接着就萌生了搭配 lain 的 BGM 剪一个装机踩点短视频的念头,以简单入门剪辑软件的使用。

不得不说的是,短视频的剪辑成本确实不高,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在准备素材上,而到了剪辑阶段边剪边想很快就出成品了。

> 可前往小红书查看视频

😷 生病

自毕业以来,除了疫情那次以外,我几乎很少生病。但 24 年下半年却大大小小生了好几场病。

  • 9 月,参加公司报销的免费体检,查出两处地方有小结节,说是小的话一般没什么事,希望下次体检就自己消失了。
  • 还是 9 月,在体检之后不到一周就感冒了,合理怀疑是去医院时没做好防护于是就中招了。中秋回家三天都只能痛苦摊床上,好在吃了药后状态逐渐恢复,剩下长尾的咳痰问题在返回上班的两周里才慢慢康复。
  • 11 月,忽然一天晚上扁桃体发炎,去药店刷医保开了盒口服液,喝下去的效果倒是好得很快,但是还是咳痰咳了两周。
  • 12 月,晚上一时嘴馋点了份手抓饼,结果当晚吃坏肚子。第二天尝试了下美团线上问诊的功能,很方便地开了些对症的药吃,加之症状不是很严重,两天就恢复了正常。

在意识到身体恢复能力不比以前的瞬间,便同时也将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曾经习以为常的健健康康,如今已不再是理所当然。

或许未来将会越来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维护健康的这样一件事情上。想到这里,便情不自禁地想要由衷感恩当下每一个拥有健康的日子。(🙏)

🏠 租房

对于我这种深度宅家的人而言,如果在电脑桌前坐上一天,便总会觉得身体进入一种因为过度休息而反而产生乏力的状态。而站立是一个很好缓解该问题的方式,但这样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使用电脑。

因为彼时已经初步放下了对职业规划的纠结,并且刚续约了租房合同,我想着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搬家的变动,于是我在 8 月份购入了自租房以来就一直想要的升降桌,体验下来完美符合我的需求。

升降桌

不过没想到的是,仅过了几个月,便因为工作转岗的原因,我需要打包整理房间的所有东西前往广州。

元旦连着请了假,搭乘公交前往广州寻找合适的租房。因为人生地不熟,所以我将范围缩小在上班地点的附近,这样选择更具目的性,还可以走路上下班。

然而,因为上班地点正处广州市中心地带,周围的租房价格并不比深圳南山便宜,三天看来看去,都没有看到满意的房子。最后一咬牙,抬高了自己的预算,先租下了一套单间公寓。

在这段广州看房的过程中,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四处奔波,恍惚间我体验到了近似于流浪的感觉——没有固定住处、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不准时的三餐,每晚还要想着明天的事情入睡。这番不太顺利的体验让我的心情有些低落,但反过来想,这也确实是一份宝贵的人生新体验。


娱乐上

📺 动画

2024 年看了 24 部当季新番、2 部剧场版、3 部老番,总体而言看得比 2023 年要少了不少。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今年并没有那么多特别值得一看的作品,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有大半年的时间都陷在职业规划的焦虑之中,缺乏沉下心观看内容的心情。

这一年的新番里并没有我特别钟爱的作品能够为其大书特书,如果对此部分仍然感兴趣,可以查看 我的 bangumi 2024 收藏

🎮 游戏

出于对每日打卡式的二游(二次元游戏)游玩模式日益增长的怀疑,在 2024 年我改变了对二游的游玩习惯,实践「想玩多少就玩多少」的策略,主动拒绝每日打卡而产生的焦虑。尝试总体比较顺利,很好地减少为了上线清每日任务而在没空时也得挤时间出来的问题,从而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

当然相对的,2024 年我消费在游戏上的时间可能也是历年以来最少的,这可能会继续加重我「电子阳痿」的病情(😭)

来年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能去专门游玩一款单机游戏,尝试寻找小时候那般对游戏娱乐的纯粹体验。

🎸 音乐

如果选一个今年听得最多的一种曲风,那么我想肯定会是 盯鞋摇滚(shoegaze)

正好这两年,许多日本乐队都纷纷来中国巡回演出。只因为一次偶然在网易云音乐的演出列表里,我发现有我所听过的两个乐队的拼盘演出,于是在 11 月 30 号的深圳福田 BO LIVE,我独自去听了我人生中第一场乐队 Livehouse 演出——くだらない 1 日 & downt 联合巡演。


或许是因为我平时习惯于时刻审视自身的缘故,而且是第一次参与,这让我在当时有些难以忘我地投入其中,甚至产生出一定的解离感。

身处巨大轰鸣的音墙其中的,是有些梦幻而有点不真实的情感体验。

对此,虽然短期来看,我无法解决因为过度习惯内省而附带的各种问题,但意识到这点的我也在尝试克服着这些问题,一点点表达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情绪。在这天晚上过去,我仍然会多次回想起当时那份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这让我已经感到十分满足。

事后当然也耳鸣了好几天(参加 Livehouse 要注意保护听力呀)

✂️ 手工

自从走出校园以来,做手工的次数就断崖式地减少了。

我曾经把原因归结为两点:

  1. 先前有不少手工的出发点都是对已有商品的平替,比如笔记本支架、挂灯、挂钩等。随着进入社会具备赚钱的能力后,直接花钱购买现成的商品要比粗糙的手工制品要更简单耐用。
  2. 虽然手工本身具备乐趣和意义,手工所需要的创意、时间、精力在走出社会后都变成了有限的宝贵资源,人总是很难在上满一天班后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而或许是忽然怀念起这份感觉来,某天晚上我心血来潮,想要试着把很久没做的手工捡一捡。于是在陆陆续续花了一个星期的每个晚上后,我完成了一只凌波丽的不织布人偶挂件。

诶兄弟你怎么似了.jpg

其实我原本想通过这一行为,证明自己还对手工这个爱好抱有热情;但在完成之后,我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代表着我将会不知道需要隔多久,才会去做已经备好材料的下一只。即使在这次制作过程中,心流状态所带来的平静感曾令我感到惬意。

我悲观地想:或许我再也回不到从前那般热爱这些我曾经所喜欢的爱好了。

但我又总冒出一份乐观的念头:终有一天我能够自由地重新捡起我所珍视地爱好,即使这需要许多年以后。


值得庆幸的是,时至今日,我觉得自己仍然处于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除了对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摄取、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以外,不论是面对没见过的新事物、还是曾经见过的旧事物,我依然都能从中得出许多新的感悟,不断印证着原本并不直接关联的知识,并融入自己的思维体系中去,这让我感到满足。

今年的年记形式按着去年的想法调整了一些,试着把一年下来所有想的和做的事情都大致梳理了一遍,结果内容量比起前几年要多上太多,即便拖到 2025 年的春节结束都没能写完。

以及,内容量更大的同时也更琐碎了。对我自己而言,这样或许更能称得上是一篇年记,但我也在尽可能的平衡内容的观感,使每一小块内容都看起来言之有物。


原本在规划中,还有一块「心理上」的章节,用于总结在 2024 年里我在心理上的一些思考与转变。

我想从「欲望的死亡」这一现象开始,聊聊我当下对「乐观」与「悲观」的看法,以及「我们为什么不应该追求快乐」。

可惜,我在文字的表达与编排上遇到了一些瓶颈,为了避免本篇年记拖得太晚,只好去除这个小节。如果后面还有机会,可能会另外以一篇单独的博客发布。


而对于未来,可以预见因为工作上的变动,2025 年肯定是少不了新的人事物。事到如今,我也不再幻想能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愿 2025 年能继续健康地活着,重新构建起新的秩序。


今年有一天看到了一句「毒鸡汤」,让我看得不由自主地说了声卧槽。虽然它的表述看起来有点悲观,但真的在许多方面缓解了我当时的焦虑。原句是如何表述的我已经忘记了,这里我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一遍:

我们一直不断幻想着美好的事情、但却从没踏出的真正去做的那一步,起码让我们还能持续保有「幻想最终能得到美好」的能力。


如果你已经踏出了那一步,那很好,不论结果是好是坏,新的事情都正在发生。

如果还未曾启行,那也不差,未来继续抱着这个美好的盼头,我们先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临走之前与深圳南山大楼们的一张合照

← go back